新闻资讯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

2025-08-28 13:16:20 [返回列表]

文整理:郭海红

八路军遗体铺满山坡,牺牲人数难以计数,但此战成功打破日军“囚笼政策”,振奋全国抗战士气。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
1940年深秋,山西武乡县关家垴的山梁上,枪炮声撕裂了黎明的寂静。八路军战士们如潮水般冲向日军占据的高地,刺刀在晨雾中闪着寒光。这场持续了两昼夜的关家垴战斗,成为百团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攻坚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01 战局转变,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2)
1940年春天,世界战云密布。欧洲战场上,德国步步进逼,直至占领整个西欧,并对英国本土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日本征服中国继而称雄亚洲的野心也随之愈发膨胀。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3)
在中国境内,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在华北地区迅速铺开,严重压缩了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动摇妥协倾向。
为打破这一僵局,八路军总部决定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作战。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签发的《战役预备命令》,从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的砖壁村发出。
战役最初计划投入22个团,但八路军各部积极响应,最终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人数超过20万。彭德怀听到这个结果时,高兴地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
百团大战爆发后,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的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从10月6日起,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4)

02 冈崎窜扰,日军深入根据地腹地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5)
10月下旬,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约500人)在“扫荡”过程中迷失方向,竟一路闯到了八路军总部设在辽县的黄崖洞兵工厂附近。这座兵工厂是八路军重要的武器补给基地,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八路军的作战能力。
冈崎支队在“扫荡”过程中,展现了日军的残酷本性: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见牲畜和粮食即抢或焚毁,水井用后则一律封埋或下毒,就连老百姓日常用的锅碗瓢盆和农具也被砸碎、砸烂。
10月27日下午,因385旅14团防备疏忽,黄崖洞兵工厂落入了冈崎支队之手,日军对兵工厂部分设施进行了破坏。幸好八路军对兵工厂机器物资及早进行了转移,损失不算太大。
当看到因日军的“焦土政策”而变成废墟的一个个村庄时,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如万箭穿心,痛楚不堪。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决不能允许日军如此暴虐下去,一定要打一两个大的歼灭战,打退敌人的进攻。

03 地形险要,关家垴成天然堡垒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6)
关家垴位于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是一个有着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地处群岭环抱之中,有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山岗北面是断崖峭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由此可见,关家垴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10月28日,冈崎支队抵达关家垴后,500多日军和300多被裹挟的民夫(战斗打响前多数被日军杀害)立刻挖掘工事。他们依托关家垴台地挖了八卦形的核心阵地,用交通壕连接到台地边沿,再构筑一圈阵地。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7)
为了防炮,日军的战壕挖得很深,战壕壁上掏出许多能藏人的猫耳洞,所有的机枪、火炮掩体都挖了两三个,足够战时备用。另外沿着关家垴山脚还挖了300多个散兵坑,将山头围绕起来,形成外围阵地。
从晚8时30分一直到深夜,日军埋头苦干,终于构筑出了坚实的防御阵地。这样一个天然险要之地加上精心构筑的工事,使得关家垴成为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04 血战两昼夜,八路军英勇攻坚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8)
彭德怀调集了129师386旅、385旅,决死第一纵队等主力部队,共计一万余人,将冈崎支队团团围困在关家垴及其周边高地。10月29日夜,八路军各部队顶着寒风潜入进攻阵地。
10月30日凌晨4时,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总攻开始了。八路军的迫击炮率先开火,炮弹呼啸着落在日军阵地。紧接着,冲锋号声穿透硝烟,战士们呐喊着冲向关家垴主峰。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9)
战斗异常惨烈。386旅772团主攻的西北坡是日军防御最严密的地段。战士们刚冲到半山腰,就被日军的机枪火力压制在梯田里。日军从山顶碉堡和山腰窑洞同时射击,子弹像雨点般泼洒下来。
柳树垴阵地的得失成为战斗关键。最初,决死1纵25团、38团抢占了柳树垴阵地,阻断了日军南逃之路。但日军趁夜偷袭,夺取了这个制高点,严重打乱了八路军的部署。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0)
八路军各部轮番进攻:772团、16团在东南,385旅769团在西北,总部特务团在东北,新10旅主力在西面,将关家垴围了个水泄不通。
战斗最激烈时,彭德怀来到距关家垴只有500米的阵地前,背靠壕沟的土壁,右脚蹬在前,双手举起望远镜察看敌情,身子几乎完全暴露在战壕外面。这一幕被随军记者抓拍下来,成为历史见证。

05 巨大牺牲,鲜血染红黄土高坡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1)
关家垴战斗的惨烈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亲历者回忆,八路军遗体铺满山坡,牺牲人数难以计数。
772团1营原本70多人的一连只剩下3人;50多人的三连只剩下指导员和2名伤员;近70人的四连只剩下10余人。下午2时,当一营参加进攻的部队被兄弟部队换下来时,只剩下6人。
战斗结束后,沟里面全是战士的遗体,周围8个村子的民兵都来帮着掩埋。村民关新成回忆说:“牺牲的八路军太多了,战斗结束后,沟里面全是战士的遗体”。
在关家垴山顶平地的最北端,一座镌刻着“烈士之血,革命之花”字样的抗战纪念碑庄严耸立。碑后,一个隆起的山包是烈士们的合葬墓冢。纪念碑上仅刻有134名烈士的名字,墓冢里的许多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

06 战略意义,打破囚笼振奋民心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2)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关家垴战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而基本上结束了日军一个大队可以在抗日根据地内横冲直撞的局面。
作为战斗的亲历者和指挥者,陈赓后来回忆:“这次战斗告诉敌人,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3)
更重要的是,百团大战和关家垴战斗成功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
战斗夜以继日,100个团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在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文字记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场战役的广泛影响。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4)
至1940年12月5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万5千余人,摧毁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缴获大量枪械火炮。

07 历史传承,红色土地焕发新生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5)
如今,关家垴村的战斗遗迹仍然诉说着当年的悲壮历史。村中的土崖上,至今依然留着许多弹孔和巨大的炮弹坑。关家垴战斗指挥所、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关二如旧居,分散在关家垴村落的沟沟岭岭,它们蕴藏着那些撼人心魄的红色故事。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6)
2016年以来,关家垴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村民们告别土窑洞,搬进新房子。关家垴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注重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7)
同时,依托百团大战关家垴、峰垴旧址等红色革命资源优势,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加固修缮了烈士墓、关二如旧居红色旧址,建设停车场、旅游生态公厕等基础设施,改扩建了村级公路。
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关家垴新村绿树掩映,花草簇拥,街巷笔直,整齐简洁的大瓦房矗立其中,一色的红色院门高大宽敞。在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小康路上。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8)

站在关家垴山顶,那座镌刻着“烈士之血,革命之花”的抗战纪念碑在阳光下肃穆挺立。碑后,是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革命先辈的长眠之地。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19)
八十年过去了,这片土地早已复绿,果树在山坡上茁壮成长。当地老人说,那里埋着好多八路军和鬼子,他们的血渗进土里,果树长得特别甜。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20)
历史最公正的地方,在于它会沉淀出真相:关家垴不是彭德怀军事生涯的“污点”,而是他从“猛将”到“帅才”的蜕变印记;不是八路军的“败仗”,而是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悲壮缩影。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21)
血战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悲壮攻坚与战略转折(图22)

责编:正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