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鱼形山街道社工站组织开展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祭扫活动 以红色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2025-09-09 11:03:09 [返回列表]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将红色精神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近日,鱼形山街道民政社工站在赫山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及益阳市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指导下,牵头联动街道退役军人事务办、社区志愿者、社区党员、学生代表及居民群众等 50 余人,共同前往萧山令烈士之墓,开展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社区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教育,不仅让社区居民厚植爱国情怀,更以红色传承为纽带,凝聚社区共识,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鱼形山街道社工站组织开展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祭扫活动 以红色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图1)

鱼形山街道社工站组织开展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祭扫活动 以红色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图2)

本次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祭扫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社区红色文化活动开展及基层治理融合积累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具体可从组织联动、形式创新、长效转化三方面总结。

组织联动:构建 “社工牵头 + 多方协同” 模式,激活社区参与活力

在活动筹备与执行阶段,社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协调统筹的核心作用,打造了高效的联动机制。深入社区挖掘内部资源,精准对接街道退役军人事务办、社区党员、志愿者、学生代表及居民群众等不同群体需求。通过上门走访邀请老党员担任 “红色讲解员”,在社区群发布招募信息动员居民参与,联合学校组织学生代表加入,最终形成 “社工牵头、部门协作、居民主动参与” 的多元联动格局。这种模式打破了单一主体举办活动的局限,不仅减轻了社工的工作压力,更让社区各群体都能在活动中找到参与点,有效激活了社区参与活力,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模式可直接复制到其他社区文化活动中,尤其适用于涉及多群体、多部门协作的大型活动。

鱼形山街道社工站组织开展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祭扫活动 以红色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图3)

鱼形山街道社工站组织开展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祭扫活动 以红色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图4)

形式创新:打造 “沉浸式体验 + 代际互动” 场景,深化红色教育效果

传统红色教育活动常存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本次活动中,社工从居民接受度与体验感出发,创新设计 “实地缅怀 + 口述历史” 的活动形式,构建沉浸式与互动式兼具的教育场景。在实地缅怀环节,组织参与者清扫陵园、默哀献花,让大家在庄重的环境中直观感受历史的厚重,这种身体力行的参与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在口述历史环节,搭建老中青三代对话平台,邀请社区老党员分享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鼓励青少年提问交流,让红色故事从 “书本” 走向 “生活”。如社区张奶奶所言,“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更懂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这种代际互动,让红色教育突破了年龄界限,实现了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传递。此外,活动尾声的绕行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环节,进一步强化了仪式感,加深了参与者的记忆与认同。这种 “沉浸式 + 互动式” 的形式创新,可复制到社区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如节日纪念、历史宣讲等活动,只需根据活动主题调整场景与互动内容,即可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鱼形山街道社工站组织开展 “赤心缅怀 军梦同圆” 主题祭扫活动 以红色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图5)

长效转化:推动 “红色精神 + 社区治理” 融合,实现活动价值延伸

社工在活动策划之初便注重 “短期活动” 与 “长期效应” 的结合,避免活动 “一阵风”。活动结束后,及时整理活动中的感人瞬间与红色故事,形成 “社区红色故事集”,通过社区宣传栏、居民微信群等渠道传播,让未到场居民也能感受红色氛围,扩大活动影响范围;同时,明确后续常态化工作方向,计划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开展系列活动,将红色教育融入社区日常。更重要的是,社工积极推动红色精神向社区治理转化,鼓励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志愿者、党员成为 “红色治理带头人”,带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让对英烈的崇敬转化为建设社区的实际行动。这种 “活动开展 — 故事留存 — 常态推进 — 治理融合” 的长效转化路径,实现了红色文化活动从 “教育功能” 到 “治理功能” 的延伸,为其他社区通过文化活动推动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鱼形山街道社工站的这场红色社区活动,形成社区活动的 “可复制样本”。为更多社区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推动基层治理提供着有益借鉴。(图文:蔡倩 邓艳)


×